
复杂经济金融形势下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与逆周期调节研究
阳光资产管理公司课题组
[摘 要]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严峻。外部地缘政治冲突、关税战、海外宏观政策调整,给我国带来较大的经济金融压力。内部受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资本形成增速放缓、债务等因素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困难程度加大,我国潜在经济增速中枢持续下移。在此背景下,本文考察保险资金是否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金融上行周期,保险机构易快速扩张,以至积累过多风险;而在金融下行周期,保险机构的资产优化配置难以抵消负债端给付压力的相对快速增加;在资产收益率极低时,保险公司在资产端的配置优化行为将失效。因此,采取针对性的逆周期金融监管极其必要。进一步的,本文从国家、行业层面提出建议。国家层面,建议加大对经济的财政支持和拉长政府债务久期;打破刚性兑付,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实施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行业层面,建议发展保障型产品降低利差依赖;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比重;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助力负债端转型;增加固收类资产投资的多样性,加强另类投资,扩大资产配置领域,强化久期匹配;战术上增强投资收益,信用下沉获得风险补偿。多措并举,推动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更好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关键词]复杂经济金融形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金融监管;逆周期调节
数字金融使用改变农村居民风险态度了吗?
温涛、宫豪、刘渊博
[摘 要]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推广,为缓解农村金融市场有限参与和释放农村消费内生动力提供了解决思路。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考察数字金融使用改变农村居民风险态度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改变了农村居民风险态度,但数字金融使用对客观风险态度的作用效果强于主观风险态度。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健康程度高、创业主导型生计和高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而言,数字金融使用对改变个体风险态度的作用效果更强。低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在使用数字金融后,表现出“知行不合一”的金融选择行为。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金融使用能够通过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提高商业保险购买改变农村居民风险态度。因此,应持续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加强差异化政策指引,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金融素养培训,扩大商业保险覆盖面,从而改变农村居民风险态度。
[关键词]数字金融使用;主观风险态度;客观风险态度;金融素养;商业保险
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对消费者还款影响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处理裁判文书数据集的实证
许荣、刘灿阳
[摘 要]本文基于2005~2023年裁判文书网99136篇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判决书,运用大语言模型(GPT-4o-mini)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抽取合同信息,构建借款人数据集,实证检验贷款综合费率(贷款利率+保费率)对还款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综合费率与还款比例呈显著倒U型:适度上调费率可提升还款比例,过高或过低反而抑制还款。机制分析发现,综合费率主要通过调节主观还款意愿发挥作用,而非单纯削弱客观还款能力。异质性分析显示:倒U型效应在中等贷款金额区间最明显;消费者在2020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周期对综合费率更敏感;高风控银行或保险总公司适度提高综合费率能促进还款,但两者皆强时促进作用被部分抵消。本研究拓宽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实证边界,为银保审慎定价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上展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文本挖掘在保险、法律文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领域的价值。
[关键词]贷款保证保险;综合费率;大语言模型
基于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测算的保险费率厘定研究——以上海、广州、青岛、重庆为例
毕达宁、叶豆、张建浩、张琳
[摘 要]本文综合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多状态Markov模型、人口预测模型、利率预测模型和基金测算模型,对上海、广州、青岛和重庆四个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对未来十年的基金结余情况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各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实际结余逐年扩大,理论结余与实际结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精算平衡测算,从保额和保障人数两个角度进一步测试了基金的承压能力,并基于动态费率调整机制测算出理论费率水平,与现行费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费率测算结果,评估了现行费率水平下调整相关政策的可能性,测算了能够扩大的失能等级保障范围,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人口预测;基金测算模型;动态费率调整机制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
郝君富、吴小丽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为保持基金的财务可持续性,养老金的发放水平应与当前经济及人口发展形势相适应。本文综合考虑经济和人口结构变化,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并测算其对基金收支的影响。研究发现,本文的指数化调整方案能使基金首次出现当期赤字的时间最多推迟18~20年,累计赤字推迟15~20年,显著增强基金的财务可持续性。若同时兼顾待遇充足性,可在替代率下降不超过5%的情形下,将首次当期赤字和累计赤字年份分别推迟15年和10年,至2062年基金累计缺口可减少18%~30%。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法定退休年龄的自动化调整引入比例延迟退休法,并与202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展开对比分析。测算结果表明,预测期内现行制度对基金财务可持续性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但由于比例延迟退休法可持续根据余寿变化调整法定退休年龄,预测后期基金累计赤字的增速要慢于现行退休制度情形,对基金财务状况的改善效果更为持久。因此,建议建立常态化的自动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养老金待遇和法定退休年龄,在保障待遇充足性的同时,逐步改善基金收支状况。同时积极推进鼓励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基金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延迟退休
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政策对农村居民就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研究
胡冰、杜震
[摘 要]本文梳理各省推进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政策的时间节点,构建理论模型,采用渐进双重差分的方法测度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异地就医行为。研究发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的异地就医选择上升5.9%,表明该政策便利了农村居民的异地就医行为,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异地就医需求,而过多的异地就医需求可能会导致县级医院的“空心化”。
[关键词]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双重差分;就医目的地选择;异地就医
数据要素发展如何重塑反洗钱风险?
周亚虹、朱显东
[摘 要]洗钱不仅破坏金融体系稳定,还助长犯罪、腐败和恐怖主义活动,对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际声誉造成负面影响。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义务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面临的反洗钱风险发生了变化。本文在Stackelberg博弈框架下讨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数据要素对洗钱者、义务机构和监管机构行为的影响,并基于2013~2023年60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据要素发展对反洗钱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反洗钱风险相关主体的策略选择与数据要素相对边际贡献影响有关,数据要素发展降低了反洗钱风险,且主要通过数字支付覆盖率的提升和监管机构数字化能力的提高实现。数字支付覆盖率的提升和监管数字化转型,提高了金融交易透明度,提升了监管机构的监测和分析能力,使义务机构和监管机构能够更有效地监测和追踪资金流动。异质性检验发现,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数据要素发展更显著地降低了非高收入国家的反洗钱风险。本文研究对于理解数据要素发展如何重塑反洗钱风险、加大对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投入、进一步推动监管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具有理论和政策价值。
[关键词]数据要素;反洗钱;Stackelberg博弈;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论人工智能核保风险的保险监管
吴秀、于海纯
[摘 要]人工核保向人工智能核保转变的两大突出表现是数据收集从“投保人如实告知”到“让替代性核保数据说话”的转变,以及数据评估从“数理查定法”到“机器学习算法”的转变,前者可能引致风险评估失真、核保偏见和金融排斥,后者可能加剧前述风险并引致模型风险、保险信任危机和金融稳定风险。因应人工智能核保的风险生成型态,应确立比例原则、协同共治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为规制人工智能核保风险应遵循的保险监管原则。在监管规则层面,首先应规范替代性核保数据的使用,明确替代性核保数据的引入必须同时满足精算逻辑和价值判断逻辑;其次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核保算法的规制,确立“前端认证+后端审计”的规制模式;最后还应扩张保险人的信息披露义务,明确保险人应通过公司官方网站披露等集约化方式履行使用人工智能核保系统的一般信息披露义务、通过核保通知书等特别方式履行针对特定投保人核保结论的具体信息披露义务。
[关键词]人工智能;核保;风险控制;保险监管;监管原则;监管规则
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反思与重构
施啸波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对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履行规则作出调整,反映出我国《保险法》第56条规定存在不足。当不同投保人进行投保,抑或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并非同一主体时,现有重复保险通知义务规则可能会面临履行障碍。前述规则仅适用于狭义重复保险,适用范围较域外法更窄。同时现行立法也未对通知义务违反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造成这些规则疏漏的主要原因是对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功能定位和法理基础存在一定的误解,即重复保险通知义务不仅具有便利事故发生后损失补偿的功能面向,同时还具有防范道德风险、优化承保决策和进行风险管理等积极效用。在本轮《保险法》修改过程中应考虑扩张通知义务的适用情形,并对其履行要求围绕现实中的缔约场景加以重构,明确投保人等因过错不进行通知时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重复保险;通知义务;《保险法》第56条;损失补偿原则;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