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家庭消费储蓄行为研究新进展

 

易行健、李青塬、吴卫星、杨碧云

 

[摘 要]本文系统回顾了老年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聚焦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新家庭经济学框架,深入剖析健康风险、遗赠动机、社会保障体系、住房财富及文化因素的驱动机制与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发达国家老年家庭退休后消费显著下降,财富减少慢于预期,受健康不确定性与遗赠动机主导;中国老年家庭消费下降平缓,高储蓄率源于文化传统、代际支持及社会保障不足。方法上,简约式估计、结构估计及高频交易数据与行政数据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因果识别与异质性分析能力。通过整合微观实证、宏观均衡分析及政策模拟,本文揭示了老年家庭消费储蓄行为的复杂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为优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流动性及数字化赋能等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展望未来,结合多维数据与跨国比较,深化中国情境下的理论模型与因果识别,将进一步推动老龄化经济研究与政策设计。

[关键词]老年家庭;消费储蓄行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社会保障;养老金融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即时冲击事件影响国家风险研究

 

王稳、周娅乐

 

[摘 要]在全球国别风险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即时冲击事件对国家风险的影响已成为国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一个极具挑战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国家风险月度评级模型,结合GDELT数据库中合作与冲突事件大数据,分析即时冲击事件对国家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国际关系网络在国家风险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机器学习能够捕捉即时冲击事件对特定国别国家风险的即时影响;即时冲击事件对国家风险有显著影响,国际金融系统稳定性、地缘政治稳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及国际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不同类型国家在遭受冲击时受到的影响不同,非高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未加入G20国际组织的国家更可能受到冲击事件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家风险动态演化规律的认识,为有效应对突发危机,提升国别风险管理韧性,推动我国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即时冲击事件;国际关系网络;国家风险评估

 

 

锚定期货的玉米收入保险产品优化设计

 

李正强、余方平

 

[摘 要]收入保险产品是保障粮农收入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美国RP(Revenue Protection)计划,进行对标分析,研究我国玉米收入保险优化路径。首先通过解构美国玉米RP计划中期货的核心功能,结合我国东北地区实践,设计“目标价格和收获价格以期货为基准”(FRI)、“目标价格以期货与现货最大值、收获价格以期货与现货最小值为基准”(MaxFSRI)两款收入保险产品。之后构建期货再保以分散额外的价格风险。最后建立保险费和再保费定价模型,利用Copula和蒙特卡洛模拟测算技术,以2024年辽宁铁岭市玉米收入保险为例展开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期货基准机制具有双重优势,一是通过基差调节实现保险保障水平隐性提升5%~10%,二是依托锚定的期货合约周期特征扩展售粮权益保障。FRI费率仅为现行产品费率的50%,MaxFSRI费率与RP计划10%的水平一致,且两者期货再保成本占比约20%,通过期货工具优化现有玉米收入保险产品具备可行性。研究成果为优化我国政策性农作物收入保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玉米收入保险;RP计划;期货;基差;Copula函数

 

 

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政府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基于四期CLASS数据的分析

 

马琦峰、宁晶、陈鹤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为应对不断增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我国政府逐步开展了一系列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长护险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倾向值匹配、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长护险对老年人政府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护险显著增强了老年人认为政府应当承担全部或部分养老责任的倾向。异质性分析显示,该政策效应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社会经济条件较优的老年群体中更为突出。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降低子女经济支持与家务支持是长护险影响老年人政府养老责任认知的重要作用路径。本文从福利态度与照护文化的视角出发,为全面评估长护险政策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政府养老责任认知;老年人;倾向值匹配-双重差分法

 

 

按病种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双刃剑效应分析——基于多时点DID的实证分析

 

朱晓佳、于淼

 

[摘 要]本文利用2011~2022年四川省城市级面板数据,将按病种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作为政策冲击变量,评估其对医院运营的影响。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表明,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院运营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降低医院次均住院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次数;另一方面使医院产生了转移门诊、分解住院、增加处置强度等策略性行为,具体表现为改革城市医院次均门诊检查治疗费用、住院率和手术率显著提高。上述效应随着改革推进不断强化,且受到老龄化率和医疗资源水平的调节。研究表明,医院可能通过策略性行为来应对改革,为提升改革的有效性,需进一步完善付费政策和监管制度。

[关键词]医院运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策略性行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家庭发展韧性——基于增量改革和不确定性视角的分析

 

李锐、刘青华

 

[摘 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立足增量改革并设置了十年的保低限高过渡期,过渡期前后不同时期退休人员具有不同的保障水平、预期以及不确定性。2025年正值保低限高过渡结束时期,本文从增量改革和不确定性视角,利用2012~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研究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改革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其家庭发展韧性。根据退休时间分组后发现,改革增加了过渡期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入和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工资收入,进而提高了其家庭发展韧性;但对于过渡期后退休人员,改革在增加工资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其面临的不确定性,且不确定性给家庭发展韧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大于工资收入的积极影响,最终导致改革降低了其家庭发展韧性。进一步分析表明,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降低了西部和中部地区过渡期后退休人员的家庭发展韧性,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均可以显著缓解不确定性产生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表明制度设计在考虑福利待遇时也需关注不确定性的变化,为深化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防范化解风险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家庭发展韧性;不确定性

 

 

社保缴费征管、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与企业效率升级

 

王雪丁、张悦怡

 

[摘 要]本文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为政策冲击,基于BERT专利文本分析技术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社会保险缴费征管对企业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及效率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保险法》通过强化劳动成本约束,显著推动企业向劳动节约型技术领域配置创新资源,表现为专利数量、质量及占比的全面提升。这一效应源于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引致的研发方向调整与高技能员工知识溢出的协同作用,在中小企业和强竞争行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倒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技术替代与渐进式创新突破劳动力成本约束。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本文揭示了制度约束下企业创新路径的响应机制,提供了社保改革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对完善要素价格信号引导、人力资本升级与创新政策协同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征管;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策略;全要素生产率

 

 

商业保险利用基因信息核保的法律规制

 

王炜炫

 

[摘 要]目前,我国禁止将基因信息作为核保要求,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有争论。通过梳理基因信息核保的核心争议,可以归纳总结出社会公平和精算公平、基因权和核保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三重矛盾”,其本质均在于少数群体与保险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基于不同的价值抉择,各国的规制范式大相径庭。结合保险基础理论和我国保险实践,精算公平更具现实意义,基因信息核保完全遵循基因权的保护逻辑,加之个人利益理论基础存在谬误与悖论,因而我国应适当放宽对基因信息核保的限制。具体而言,首先在实体要素中,明确保险人收集基因信息的方式、范围和情形;其次在程序规范中,根据《保险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保险人基因信息核保的全流程合规指南;最后在救济路径中,通过完善保险人的被动披露义务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复核机制来应对投保人在基因信息核保中可能面临的基因歧视现象。

[关键词]基因信息;精算公平;基因权;核保权;基因歧视

 

 

上一篇:欢迎订阅2025年度《保险研究》《保险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