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反思与重构A Review and Reconstruction on the Notification Obligation of Double Insurance
施啸波
摘要(Abstract):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对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履行规则作出调整,反映出我国《保险法》第56条规定存在不足。当不同投保人进行投保,抑或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并非同一主体时,现有重复保险通知义务规则可能会面临履行障碍。前述规则仅适用于狭义重复保险,适用范围较域外法更窄。同时现行立法也未对通知义务违反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造成这些规则疏漏的主要原因是对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功能定位和法理基础存在一定的误解,即重复保险通知义务不仅具有便利事故发生后损失补偿的功能面向,同时还具有防范道德风险、优化承保决策和进行风险管理等积极效用。在本轮《保险法》修改过程中应考虑扩张通知义务的适用情形,并对其履行要求围绕现实中的缔约场景加以重构,明确投保人等因过错不进行通知时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KeyWords): 重复保险;通知义务;《保险法》第56条;损失补偿原则;道德风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保险法》第31条‘保险利益原则’修订研究”(2024HQ002);;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25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2506230158)
作者(Author): 施啸波
DOI: 10.13497/j.cnki.is.2025.07.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8+94. [2] 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91. [3] 程兵.保险损失补偿原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72-74. [4] 陈顾远.保险法概论[M].南京:正中书局,1943:165. [5] 董彪.论我国重复保险制度的立法完善[J].上海金融,2010(3):71-75. [6] 韩长印.中间型定额保险的契约危险问题[J].中外法学,2015(1):100-112. [7] 李琳,游桂云.论保险业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J].保险研究,2003(9):6-9. [8] 李玉泉.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88-89. [9] 梁宇贤.保险法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0+153. [10] 林辉荣.论复保险之适用范围[J].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979(2):287-294. [11] 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8. [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解与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10. [13] 饶瑞正.复保险定义暨相关疑义之辩正[J].月旦法学杂志,2006(1):103-119. [14] 汪信君.保险契约效力与重复缔约行为[J].月旦民商法杂志,2007(16):70-87. [15] 汪信君.复保险与利得禁止原则[J].月旦法学教室,2006(50):50-62. [16] 吴庆宝.保险诉讼原理与判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511-514. [17] 叶启洲.“保险法”关于复保险规定之问题与修正建议[J].保险经营与制度,2011(1):1-22. [18] 张冠群.定额给付型健康保险契约过度重复之制约[J].月旦法学教室,2019(204):20-23. [19] 张冠群.台湾“保险法”关于恶意复保险法律效果之检讨与修正建议[J].月旦民商法杂志,2011(31):93-116. [20] 张艳,张帅.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J].河北法学,2004(11):130-133. [21] 张力毅.投保人、被保险人不真正义务群的体系化解读与重构[J].保险研究,2025(5):113-127. [22] 张永健.人身保险有无复保险之适用[J].保险专刊,2000(59):143-186. [23] 赵桂芹,吴洪.保险市场道德风险实证研究评述[J].保险研究,2011(4):116-123. [24] 最高人民法院保险法司法解释起草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合同章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365-366. [25] [英]约翰·伯茨.伯茨现代保险法[M].武亦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368-369. [26] [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M].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4-77. [27] [美]Harrington & 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陈秉正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38-140. [28]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史晋川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 [29] Allingham & Sandmo.Income Tax Evas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2(1):323-338. [30] Greg Pynt.Australian Insurance Law:A First Reference[M].Australia:LexisNexis Butterworths,2015:521+524. [31] Solomon S.Huebner.Property Insurance:Comprising Fire and Marine Insurance Corporate Surety Bonding,Title Insurance and Credit Insurance[M].New York:D.Appleton and Co,1911:119. [32] Beckmann/Matusche-Beckmann.Versicherungsrechts-Handbuch[M].München:Verlag C.H.Beck,2015:§6 Rn.31. [33] Heinrich Honsell.Berliner Kommentar zum VVG[M].Berlin:Springer Verlag.1999:938+945. [34] Langheid/Wandt.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VVG[M].München:Verlag C.H.Beck,2022:§47 Rn.1,§77 Rn.1+30,§78 Rn.1. [35] Manfred Wandt.Versicherungsrecht[M].München:Verlag Franz Vahlen.2016:305. [36] Pr?lss/Martin,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M].München:Verlag C.H.Beck.2024:§47 Rn.7a-8+21,§77 Rn.12.
- (1)参见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苏02民终1426号。 (2)See Godin v.London Assurance Co(1758)1 Burrow 489,97 ER 419(KB). (3)See 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 §32,80 & 84;Cal.Ins.Code §590-591(West). (4)消极保险的重复投保,在投保阶段亦无从判断是否“超额”。 (5)有力说观点指出,从体系化的视角审视我国立法,应对因保险合同可能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因投保方合同期待而产生的规范义务群在归责标准等方面作一体化处理。考虑到投保方的轻过失行为在实践中本就难以避免,在道德上的可责性也几近于无,另就道德危险的预防,一般也强调规制仅限于被保险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因此有必要对相关义务违反的归责标准作出同一限定,将无过失和轻过失排除在外。参见张力毅:《投保人、被保险人不真正义务群的体系化解读与重构——以〈保险法〉第五次修改为背景》,载《保险研究》2025年第5期。 (6)德国学者认为此时通知义务即告免除。Vgl.Christian Armbrüster,in Pr?lss/Martin(Hrsg.),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32.Aufl.2024,§77 Rn.16.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则认为,保险人若明知投保人所订立的保险契约是恶意复保险而仍然接受投保,说明双方均有不当得利意图,此时不仅相关保险合同可能无效,而且保险人应该返还全部已收取的保险费。参见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7)德国保险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虽然《德国保险合同法》本身没有对违反投保人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进行规定,但是保险人仍可针对投保人违反该项通知义务主张损害赔偿。Vgl.Christian Armbrüster,in Pr?lss/Martin(Hrsg.),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32.Aufl.2024,§77 Rn.17,21。但也有观点认为,由于存在前述立法空白,该义务仍属于一项不真正义务(Obliegenheit)。Vgl.Manfred Wandt,Versicherungsrecht,2016,S.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