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保险思想研究——兼论中国特色保险制度建设

 

魏丽、张枢恒、赵志辉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保险模仿有余,本土化创新不足。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马克思保险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及其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保险与社会扩大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了保险基金的来源和实质及其独有的二重性,明确了保险基金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马克思保险思想对资本主义保险制度的批判和对构建社会主义保险制度的启示。马克思保险思想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对贯彻落实新“国十条”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马克思保险思想与中国保险实践相结合,提出坚定立足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保险制度的理论自信;适度改变保费扣除顺序,提高税优比例,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保险服务国家现代化社会治理助手和抓手的作用;引导保险走出去,增强保险国际金融治理稳定器功能等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保险制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保险思想;保险基金;保险功能;现代化社会治理;中国特色保险制度

 

 

全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演化与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融合分析

 

徐昕、周圣杰、高杰英、张胜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LASSO-VAR模型,对全球80家保险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展开分析,并构建了风险溢出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PageRank中心度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风险溢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大事件冲击下,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呈显著上升趋势,美国、荷兰和英国的保险公司主要为风险净输出方,中国大陆、法国和德国的保险公司主要为净接受方;美国、瑞士和百慕大的保险公司是风险传导的关键节点;在地缘政治冲突叠加美联储加息时期寿险公司在风险网络中居中心地位,而在其他时期非寿险公司主导风险扩散;市场因素与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的长期贡献突出,反映出资本流动与市场传染机制的主导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升国际风险传染应对能力等对策,以防范和化解保险业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全球保险机构;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LASSO-VAR

 

 

从市场形成到效率提升:对中国农业保险市场理论的反思

 

易福金、陆宇

 

[摘 要]构建解释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本土化理论体系是制定和优化相关市场管理制度的基石。本研究根据中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挑战,回顾总结了中国农业保险市场理论的研究进展与适用情况,为解决农业保险市场效率提升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释性框架。具体来说,本研究一方面修正了以“供需双冷”为基础的竞争市场模型对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形成阶段的解释偏差,强调基层政府在降低农险供给成本中的关键作用,弥补了现有研究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本研究立足于农业保险效率提升阶段的发展需求,重点强调了准确界定农业保险市场的竞争属性对于指导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并在成本效率提升目标下对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优化方向。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竞争;供需双冷;自然垄断;市场管理策略

 

 

LightGBM模型在提升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赔付精准度上的应用

 

张连增、李浩男、罗来娟

 

[摘 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风险的有效工具,凭借其理赔快捷、管理成本低等诸多优势,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然而,在农险实务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赔付精准度仍然较低,存在较大的基差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机器学习和可解释性方法引入到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定价模型中,以山东省、河北省和河南省的县级数据为例,分别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模型研究了气象指标与冬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LightGBM模型在预测相对气象产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效降低了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不同生育期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气象指标存在差异,其中气温、降水和光照是更加重要的气象因子;利用单一气象指标预测冬小麦产量损失情况容易产生偏差,综合考虑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多个气象指标能够有效降低保险产品的设计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完善了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定价机制,能够切实降低基差风险,为提升赔付精准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基差风险;分位数回归;LightGBM;可解释性

 

 

基于Nested-Copula模型的联合长期护理保险定价研究

 

李云龙、孙韬、王晓军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长寿背景下,对老年长期护理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本文为精准测度夫妻联合失能风险,引入一种新的联合建模方法,利用半参数转换模型构建失能和死亡两事件发生时间的边际分布,采用阿基米德Nested-Copula模型量化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计算了夫妻投保人组合在不同健康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评估了忽略个体间的依赖性对联合长期护理保险和个人长期护理保险的影响,发现忽略个体间的依赖性会导致定价的偏差。

[关键词]Nested-Copula模型;半参数转换模型;删失数据;联合长期护理保险

 

 

从“定额”到“定比”:居民医保筹资机制优化研究——基于筹资可负担性与公平性的验证

 

谢明明、贾铮、朱铭来

 

[摘 要]优化居民医保筹资机制是缓解制度内公平性矛盾、提升基金可持续性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以支定收”原则,运用ILO模型的成本估计模型测算8个省级统筹地区居民医保筹资规模,根据个人与财政不同负担比例方案下的均衡费率,结合各收入组的平均收入得出各收入组在不同方案下的个人缴费标准,并评估定比筹资模式下居民医保筹资的可负担性与公平性。研究发现:定比筹资模式可以显著降低低收入组的缴费负担,增强较高收入人群的缴费责任;定比筹资模式有效缓解了不同地区之间由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等因素导致的负担不公;定比筹资模式下,政府的财政补助可以控制在可负担范围内;定比筹资模式提高了医保筹资的纵向公平性,且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正向功能。因此,建议建立基于收入水平的居民医保缴费基数确定机制、“以支定收”导向的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和财政与个人责任分担比例设定为动态可调的弹性机制。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可负担性;再分配效应

 

 

基于内部收益率与财政负担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选择分析

 

曾益、高一彤

 

[摘 要]在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的个体与政府“双赢”目标?本文从个体收益与财政减负的双视角切入,以内部收益率测度个体收益,以2050年累计财政补贴测度财政负担,基于精算模型模拟测算不同参保情形对应的内部收益率与2050年累计财政补贴,为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提供思路。研究发现:若以现行制度设计扩面,无法同时提高内部收益率与降低财政负担,当最低缴费年限提高至22年及以上,其他参数不调整,灵活就业人员全部扩面至职保能够在参保类型选择上实现个体与政府“双赢”目标;如果灵活就业人员全部参加职保,22年及以上的最低缴费年限无法实现“双赢”目标,需将职保最低缴费年限进一步提高至23年或24年及以上,从而在最低缴费年限选择上兼顾个体与政府的双重目标;进一步将职保最低缴费指数降至0.4,能够在最低缴费指数选择上兼顾个体与政府的双重目标。因此,应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保,并进行参数调整,将最低缴费年限上调至22年及以上,逐步上调至23年或24年及以上,将最低缴费指数下调至0.4,虽无法实现个体收益与财政减负“双赢”目标,但可兼顾二者目标。

[关键词]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内部收益率;财政负担;参保选择

 

 

失业保险与再就业——基于匹配模型的研究

 

苏若严、肖欣荣、李冰清

 

[摘 要]现有的失业保险理论将求职货币投入视为影响失业者求职努力的重要因素,但并未研究考虑货币投入后失业保险将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失业率。本文将失业者的求职货币投入纳入分析,扩展了经典的劳动力市场匹配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失业保险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在考虑失业者求职货币投入决策后,失业率随失业金替代率的提升呈现U型变化特征。这为我国当前失业金替代率较低时适度提高失业金标准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首次探讨了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过高形成的“负向补贴”对再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负向补贴在替代率较低时会抑制再就业、提高失业率,可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补贴政策、提供失业保险基金利用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业保险;再就业;匹配模型;替代率;货币投入

 

 

论自动驾驶视域下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适应性变革

 

刘景琪

 

[摘 要]自动驾驶视域下的责任保险需要从生成模式、体系关系以及内容革新等方面作出适应性变革。衔接当前算法侵权责任主体配置的应然方案,交强险的立法模式应转向“责任保险模式+过错推定原则”;产品责任险的生成困局集中于“缺陷产品”的认定,应通过对自动驾驶接管问题的类型分析来界定“免责事由”,实现对“缺陷产品”认定难题的转化与破解。处理交强险、商业三责险以及产品责任险这三层责任保险的体系关系,未来应趋向“商业三责险并入交强险”的统合体例,采取“生产者参与强化交强险保障力度”的基本措施。为更好地化解自动驾驶算法缺陷致损风险,强化交强险的保障力度尤应从制度各环节实现革新。对“无责赔付”重新解释为“(机动车一方)无过错时,在过错推定原则下的例外责任”;认定“第三者”应以事故发生时的驾驶状态为判断标准,结合人类驾驶人对损害的原因力处理其“第三者”地位;不宜区分自动驾驶状态和人工驾驶状态下的赔付范围;因应自动驾驶的主体复合性对保险人追偿权的对象、情形和数额进行辨正。

[关键词]自动驾驶;算法;侵权;责任保险

 

 

上一篇:《保险研究》选题建议

下一篇:欢迎订阅2025年度《保险研究》《保险理论与实践》